一位法国的城市状态研究者曾说过,一个城市的“夜生活”质量是考察这个城市的国际化程度、大众消费取向和投资发展空间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人理解的“夜生活”就是白天工作、生活的延续和补充,是我们提高生活质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较一下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的夜生活状态,可以帮助了解到这三个城市在文化、经济、功能上的不同特色。 上海:小资的夜生活
上海的夜色之美,几乎都浓缩在外滩了,吸引了成群的人们来这里“赏夜”:华灯齐放,那些古典的、现代的建筑,都在夜幕下变成了一座座水晶般的宫殿,与浦江对岸的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遥相呼应。
上海的夜,是离不开商店的。没有夜晚营业的商家,上海的夜生活一定会乏味不少。从南京路到淮海路,再到徐家汇,地铁一号线刚好把上海这3个商业明珠串了起来,为夜市逛街人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徐家汇,尤其让很多青年女性青睐。上海六百、汇金百货、东方商厦、港汇广场……一家家商厦毗邻而开,家家相通,不出商店,就可以货比数家。这样一个互通互连、各有特色的商业圈,在全国还不多见。
上海有多少人的夜生活在逛街中度过?没有人统计过,但是有两个数字似乎可以佐证:南京路出现超过100万的高峰客流是在夜市;上海商家全天的营业额,有一半是在夜市赚来的。就在两年多前,上海商家的夜市还只营业到晚上9点半。“无利不起早”的商家,如今“有利不关门”,都把生意做到晚上10点半,周末甚至到11点才不得不打烊。
上海的夜生活,这几年越来越与“酒吧”紧密联系起来了。“新天地”———黄陂南路、兴业路一带的一片老石库门房子中间崛起的“上海最时尚的地方”,成为很多上海人把自己的夜生活与酒吧画等号的新去处。不仅仅为追逐时尚,酒吧是很多年轻白领谈人生、谈工作的所在,甚至有人将谈判桌上难以解开的难题,也在夜的酒吧中化为无形。
不过,开上海酒吧风气之先的衡山路,在上海夜生活的位置一时还难以为别处取代,酒吧林立,一家连着一家,可以品茶、可以喝酒、可以喝咖啡……夜的衡山路,仍是上海最热闹的一个所在。强生出租公司的陆师傅说,每天晚上10点,这里是出租车生意最好的地方,一直持续到夜里两点。
一位北京姑娘曾由衷地感慨,上海的夜生活是“小资”的夜生活,如果非要拿北京生活和上海生活做一个比较的话,上海的生活更像生活,活得细致。
上海的夜生活,是时尚的,也是平民的,是老少咸宜的;上海的夜生活,不可无商店、不可无酒吧、不可无外滩。(来源:深圳新闻网)
相关链接: 上海夜生活地图
新天地:诸多非议仍是人气最旺的去处
新天地仍然在不断地扩张中,无论如何,它都是初到上海最保险的夜生活去处,因为它提供了最多的选择性和观赏性,并且,它是至今为止,露天性做得最好的酒吧区。越来越多的设计店、衣店和奢侈品店在新天地开张,使它越来越像一个另类的shoppingmall了,当然,在石库门的名义下。
衡山路:不复当年的品味却仍是一样热闹
这几年的衡山路真的不能和几年前相比了,大部分都已经分流到了别处,而在这里的,往往是一些不喜欢更换去处的白领和老外,他们更喜欢跟着菲律宾乐队的歌声摇摆。
茂名南路:更具流动性的酒吧街
茂名南路的生意起起落落好多回了,这里仍然是上海比较混乱的一个区域,因为老外的比例,这里仍然是非常高的。而且瑞金宾馆的colors和face也给这条路增加了别的可能性。新开张的Babyface生意好得令人眼红,而老牌的judystoo至今仍是大旗不倒,在上海绝对令人尊敬。
巨鹿路:昔日繁华不再
在1980年代这也是一条繁华的酒吧街,只是后来被衡山路盖了过去,在21世纪的上海,只有少数上了年纪的老外和就近来玩的人才会选择这里,走在这里,总让人感觉一阵莫名的荒凉。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中的怀旧生活
多伦路一向是白天热闹,晚上冷清,能坐下来的大多是熟悉的面孔。细碎鹅卵石路以及两旁的老建筑总让人想起些往日的"十里洋场",当年的叱咤一去不还。于是故事被改成另外一种叙事方式,1920 Cafe、Old Film Cafe、诺桑加康,仅这些酒吧的名字就可以联想出许多故事来。
复兴公园:三足鼎立
这里一共只有三家夜店,park97,官邸,钱柜,但互相之间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park97几乎成了上海周末资深夜生活动物的默认去处,官邸的香港背景也使这里常可一窥明星们的身影。等到两边都玩累了,钱柜不过才五分钟的步行路程。
上海迪厅地图
上海最早、规模最大的Disco应该是90年代初的JJ Disco,当时上海所有时髦青年都将之视为朝圣时尚之地。那时DJ的概念仅限于放放唱片,而远没有将他们作为一个再度创作的艺术家来看待。JJ停业一年后,1995年以阳阳的名字继续坚持着最初的Disco概念,并与随后发展起来的通通、“New York New York”和时代并称为上海夜生活的“四大名旦”。
但当时的音乐却还是流于表面,缺乏应有的张力和耐力。台湾混音版的口水歌就是在那时候入主中原,至今还在真爱里活蹦乱跳。
最早银河宾馆的Galaxy Disco开始引进外面流行的Hip-Hop音乐,是上海的Disco 在音乐方面的第一次迈进。
90年代中期,香港DJ Chris Lee与朋友们一起张罗起了DD's,Chris首次将House音乐推到了上海听众的跟前。Techno、Trance、Drum N Bass等舞曲音乐在这之后才渐渐地登陆上海滩。
1996年,Kenny Tang从DD's抽身而出,自己开了“轮回(Ying Yang)”Disco,做得很煽情。Chris将自己拉丁味的House舞曲又搬运到了Ying Yang。
不久,在Ying Yang周围诞生了一大批最时髦的俱乐部。茂名南路的DKD、Judy's Too、Babylon纷纷开张。
DKD是捍卫Techno的重要地方,日本DJ Shin和Shinge为上海打入了激进的Techno曲风。这几家Disco的规模都不大,比较自由,所以很快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后来许多世界顶尖DJ的表演,都是由这个圈子拉动的。如DD's的Laurent Garnier、Ying Yang的Derrick May和DKD的石野卓球。
90年代末大型俱乐部的出现,以Rojam、KK、Real Love、Maya为代表。这几家的规模比较大,所以注重音乐的商业价值,而不是音乐本身的价值。
Rojam一直坚持自己的品位,但在大厅里显然太不商业,所以好的音乐被放到了小厅。但偶尔办Party的时候,大厅里会有石破天惊之举。
Real Love赚足了青少年的瘾头,将这部分群体牢牢地吸附在汗水与拉丁风情的“真爱”里。里面经常会出现全场大唱“看过来,看过来”的场景,热闹是热闹,但显然没什么品位。
Maya的出现则体现了本土业主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
最近生意红火的浦劲是个不错的地方,和酒店的气氛很合拍,但现场乐队的演出听着总是没有工业制造出来的东西过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