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失业率上升是今天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并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今天我们不讨论青年人失业对他们本身、对他们的家庭乃至对整个社会将会产生什么样影响,因为大家对此已有共识,那就是:青年失业率上升将肯定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进步与发展。青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因此,谈及青年失业现象,总会使人感到心情非常沉重。
在职介所见到的求职青年从学历上区分有高校生、中专或职校生、技校生以及勉强完成九年义务制教育的学生,从人员类别区分有应届生、历届生、终止(解除)合同的青年职工和其他青年失业人员等。
许多职业指导师在接待应届高校生时,心情都很复杂。你能说这些青年读书不努力吗?不能。可他们努力读书的结果照样没找到工作;你能说这些青年是“不良青年”、“问题青年”吗?也不能。可就是这些正派青年也只能闲散在家里。
他们中以大专生居多,应该说,这部分青年在文化、学历方面继续上升的空间已经不大,他们发展的方向应该是“既能动手又能动脑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是“灰领”。可事实上他们在“应聘岗位”一栏中通常填写的是行政管理、文秘之类的岗位。有好几次我将他们向技能培训、见习培训和“灰领”方向引导,但效果并不明显。曾有一位女青年这样对我说:“大学毕业了再做这种‘生活’总感到不甘心,再讲,阿拉姆妈也不会同意的。”我问她,“你们同学当中有人找到工作了吗?”“有的。”她和她的一个同学几乎异口同声地说道。“爹妈有‘花头’的早就找好了。”我不知道她们说的是否是真的,但却强烈地感受到她们并没有埋怨自己父母的意思,而是迫切地希望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好让自己的父母也能挺起胸膛。
很明显,这些青年有一种压力,一种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无形的压力。这种现象让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在加强正面宣传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及时地对高校的专业设置作一些调整呢?这些同学在学校里苦读了三年出来一看,发现所学的知识还不足以使自己实现就业,还需要再学点其他的东西才行。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在这三年里多学点就业时需要的东西呢?高校的专业设置有其科学性和前瞻性,并非我等能在此说三道四的,但有两点应引起注意:一、高校毕业生不能就业的矛盾一旦暴露,首先接触的是劳动部门;二、比较教育部门的职业教育,劳动部门的职业培训只能是一个“中后卫”的角色。也就是说教育部门的职业教育是“前锋”,他们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和教学内容,在青年人最适合学习的年龄段进行职业教育,劳动部门负责解决遗漏人员的问题和转岗培训等问题。决不能像现在这样,学生毕业了找不到工作,再由劳动部门进行技能培训向“灰领”方向发展。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大学三年,寒窗十五年后发现所学的知识还不足以就业,这样的教育内容还不该调整吗?二战后,德国为什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重新振作起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职业教育抓对了路!我国现在为什么会出现就业结构性矛盾?原因之一就是“十年浩劫”荒废了整整一代人,也就是今天的“4050”人员。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跟上了,学生从学校出来就已经显出“灰领”雏型,他们和他们的家长还会对此有抵触吗?
某些高校现在的专业设置有没有迎合考生及家长心理的因素?不清楚。但如果要求高校将“灰领”所涉及的25个工种(岗位)列入其设置的专业,想必响应者不会很多。原因很简单,谁还愿意报考呢?没人报考,生源怎么保证?我在想,现在中、小学都在喊生源减少,也许有一天这种现象也将在高校出现。我们能否对高校提出毕业生就业率方面的要求,并作为是否应该关、停、并、转的一个依据。如果行得通的话,我想不少高校都会积极开设“既动手又动脑”的专业,还会主动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安排毕业生的。
还得回到现实,现在该怎么办?现在的当务之急是高校毕业生必须面对现实。十几年前,普陀区某所中专计算机专业的几届学生几乎被区公安分局、区税务分局等部门一抢而光。而今天,本科生想进机关也并非易事。我们应该这样想,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有多少?每年白领阶层的退休人员又有多少?全民素质提高了,高校生多了,这就是现实,水涨船高的现实。(毛翔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