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给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小影响。据了解,往年的四五月是签约高峰期,而现在一些学校每天签约的只有寥寥数人;许多高校的毕业生签约率与去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下降。更让业内人士担忧的是,要拉动剩下毕业生的签约率可能比往年更吃力。
直面非典影响,高校是被动等待还是积极开展服务创新?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和非典干扰,大学毕业生又应该如何调整心态、应对挑战?
调查手记
非典整体影响就业形势
上海交大就业中心近日调查分析了各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结果显示非典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影响一:航空、旅游、服务等行业的企业,就业岗位大量缩减,造成毕业生在这些行业的就业供需比下降,部分企业还拖延甚至暂停了员工招聘计划。
影响二:各类社会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用人单位校园宣讲会以及其他招聘活动或顺延或取消。这些供需渠道的暂时阻断,使得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交流不够通畅。
影响三:由于广东、北京等地非典疫情较重,导致毕业生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外出到这些地区求职,压缩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学校倡导的“全国就业”被自发地调整为“地区就业”。
有些人就业心理不成熟
不少高校对尚未就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学生能认识到今年的就业形势,不断调整期望值,但仍有一些毕业生存在不成熟的就业心理:
一是攀比心理,不想正视现实,在就业中习惯和已签约的同学甚至上届毕业生进行比较,错失了一些就业单位;
二是观望心理,虽然手中已有了意向单位,但仍然抱着等一下、看一看的念头,签协议一拖再拖;
三是迷惘心理,这些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又受到目前形势的压力,因而处在消极等待的状态,求职没有明确计划。
业内观点:千方百计用足网络资源
费毓芳(上海交大就业中心主任):学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开展网上就业指导和网上就业推荐。我们学校的就业中心每天收集BBS上学生有关就业的疑问,汇总后在校就业网上公布;校就业网还推出了“学生自荐栏目”,未就业学生可以填写自己的求职信息,方便用人单位集中浏览;学校还加大就业网的硬件支撑,做到招聘信息12小时内发布在就业网上,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群发给未就业的毕业生们。从4月底至今,学校共收集发布110家用人单位招聘信息,招聘岗位约500个。
最近,我们还推出了“网上面试”服务,用人单位事先设置面试提问放在网上,学生的仪表、谈吐、回答内容等都通过摄像头录下,制成多媒体材料在网上传输,供用人单位挑选。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和铁道部下属企业等单位已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招聘。应该说,“网上面试”在外地单位招聘中会体现出更大优势。
想方设法拓宽信息源
许玫(复旦大学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需求信息受到一定阻塞,学校就要想方设法拓宽信息渠道。如何拓宽?我们和一些市场中介机构取得联系,想依托他们,进一步伸展信息触角;我们替中介机构代收学生简历,经过选择后统一送出,希望能为学生找到与他们匹配的岗位。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发挥院系教师的作用。不少专业教师与用人单位联系广泛,通过他们牵线搭桥、推荐学生,也可以助推毕业生就业。
让辅导员介入就业进程
王克斌(东华大学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我校的学生辅导员也积极介入毕业生就业工作。受非典影响,学生自动出击找工作遇到了困难,辅导员们就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介绍学生情况,撰写推荐材料,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牵线搭桥,取得了良好效果。有的学生在用人单位实习,单位还迟迟不想签约,辅导员介入后,加快了签约进程。
专家提醒
要把握机会,莫盲目等待
王克斌:有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档案还可以在学校保留两年,一时找不到工作也不要紧。但学生应该知道,未来几年毕业生的数字仍在递增,需求能否增加又是未知数,学生如果延迟就业,可能会面临更严峻的就业形势。所以,希望学生能面对非典挑战,好好把握机会。
非典时期,更需调好心态
费毓芳:目前,毕业生只有顺应形势变化,适时降低自己的择业期望值,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就业,是大学生人生旅途的重要转折点,持慎重态度是应该的,但若过分看重待遇和眼前利益,是不足取的。
在非典时期,毕业生更需要调整求职心态。在选择工作时要目光远大,认清就业形势,调整职业规划,首先要建立短期职业发展目标,然后转为建立长期职业生涯计划,树立起对个人、家庭、社会负责的意识,尽快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
来源:《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