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商报讯,大学生毕业离校的日子一天天逼近,200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更为紧迫。但有专家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些人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社会现象做出的判断,现在应该引导全社会用市场经济的观念看待就业。转变观念,并不是空洞的说教,在专家学者的眼里是很具体的经济问题。
1、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吗?
经济学解说:计划经济时代的就业一次到位是一种非正常的情况。“失业”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合理的经济选择。失业维系了劳动力市场的价格,社会不必要执着于充分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论点的依据主要是来源于高教系统的就业率的统计。劳动科学研究所的研究统计,去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仅为65%。今年的情况,有人估计为50%左右。
中国社科院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主任蔡昉告诉记者:“虽然手中没有拿到最权威的统计资料,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如果达到50%就相当高了!”他分析,初次就业率较低在就业市场中很正常。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就业的一次到位才是一种非正常的情况。
有学者认为“失业”应该理解是一个中性的名词,它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合理的经济选择。失业维系了劳动力市场的价格,一方面让人们有更多收入来支持经济增长,一方面失业也促进了产业升级。所以,社会不要执着于充分就业,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就可以了。
由此看来,我们应该反思:有必要苛求高校达到这么高的初次就业率吗?
2、要通过劳动力市场解决就业
经济学解说:市场经济中,高校毕业生有实力通过劳动力市场解决就业,而不应该把大学生当做劳动力市场的“弱势群体”来看待。
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增幅达46.2%。仅北京地区就有11万余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而原有针对高校的就业渠道的吸纳能力没有增加,第一届扩招高校学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劳动力市场的选择。
蔡昉主任认为,“在市场经济中,高校毕业生应该有实力让劳动力市场解决就业。学生“被逼”开始真正面对就业市场,这不必大惊小怪,转变择业观念不是仅通过教育就能解决。在劳动力市场中,也不应该把大学生当作就业的“弱势群体”来看待,如果大学生就业还需要政府那么多的扶植,那么4050、下岗职工、还有民工这些真正的‘弱势群体’谁来扶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也曾分析,在就业问题上,我们强调政府责任的同时,也要促使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寻找就业机会。任何人都可以向两个方面寻找就业机会,一个是向政府要,一个是向市场要。当能够从政府手中比较容易地获得就业机会的时候,人们就不会向市场要了,因为向市场要,是要付出更大艰辛的。但是,当人们向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时候,必然会推动经济的真正发展。
中国社科院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王德文主任以亲身经历介绍,在美国,学生都是通过劳动力市场解决就业,很少有专门针对学生的就业促进机构,美国社会并不关注学生的“初次就业率”。
3、毕业生应该调整就业预期
经济学解说:高等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中国的高校从精英教育走向平民教育,劳动力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下降趋势也是必然的。这有可能体现于回收投资“风险”增加,也可能表现为回收投资的周期延长。
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高校学生对于就业岗位的稳定性、薪金和福利待遇的心理预期也“一路看跌”。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讲:“随着市场化的引入,家庭也开始进行教育投资,为什么大家也开始关心这个问题?这涉及到投资的回报。”
有官方统计,去年全国平均工资增长12.7%,是近年增幅最快的。但有学者质疑工资增长的社会受益面是否具备足够的普遍性?撇除垄断行业、机关事业、高新产业、新兴产业等少数受益群体,占大多数的普通就业群体收入涨了多少仍是疑问。但这确实造成了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高期望。
但从经济理论上分析,当劳动力供给受市场调节后,劳动力价格主要取决于供求关系。劳动力过剩的状况必然决定了劳动力价格的下跌。中国的高校从精英教育走向平民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下降趋势也是必然的。这有可能体现于回收投资“风险”增加,也可能表现为回收投资的周期延长。曾湘泉讲,在美国10至15年才能把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收回。
4、经济高速增长不一定能给毕业生带来足够的就业机会
经济学解说:目前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投资主要用于第二产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投资项目是资本密集型项目,而不是知识密集型,大学生不是廉价劳动力,因此第二产业不是消化这类劳动力的主体。
社科院劳动与人力资本研究室王德文主任讲,按照年初制定的宏观调控计划,中国今年新增就业量应在800万左右,而今年高校毕业生比2002年增加67万人,超过10:1的比例,为什么就业还是难?
这是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错位形成了就业结构失衡。造成结构失衡,有教育机构培养人才是否“适销对路”的问题,也有学生的择业观念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高校扩招和国家经济发展错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袁志刚教授认为,目前经济发展和投资主要用于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投资项目是资本密集型项目,而不是知识密集型,但大学生不是廉价劳动力,因此第二产业不是消化这类劳动力的主体。于是高校扩招培养的劳动力不能够充分享受到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