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到不到两周,劳动合同还没签就辞职
■毕业不到3个月,已经换了仨工作
■“不跳几次就是失败的人生”
“屁股还没坐稳”就辞职当了“北漂”
复旦大学2001届毕业生小谢去年3月与北京某著名企业的一家子公司签订了“三方协议”。因为对方是知名大企业,公司又承诺解决北京户口,小谢对这份工作期望值很高。
不料,报到还不到两个星期,“屁股还没坐稳”的他就因为对新工作的强烈失望动了辞职的念头。
“除了经理,公司里只有我一个人是学本专业出身,公司各项制度又极不规范,在这样的公司,我觉得自己很难有什么长进。”经过一番考虑,在与公司签署劳动合同的前一天,他提出辞职。
经理愕然,此前从来没遇到过合同还没签就辞职的呢!而且连对外地学生最有吸引力的北京户口都失了效。
辞职后的小谢用1个月的时间找了一家连经理一共只有3个人的小公司,开始了“北漂”生活。对于自己的选择,小谢认为无所谓“对错”,虽然现在的工作也并不尽如人意,但他毕竟为改变现状努力过了。“北京户口也并没有很多人想像的那么重要。你有本事没户口也能成功,没本事有户口也不行。”
从被动“下岗”到主动“起跳”
与小谢相比,某著名高校广告专业2001届毕业生朱萍的第一次跳槽则比较无奈。毕业前签了一家丹麦小公司的她工作头两个月就亲身经历了公司的倒闭过程。
好在是名校出身,读的又是热门专业,吸取上次的教训,朱萍这次以“稳定”为目标,很快就在上海某大报广告部实现了“再就业”。可工作不到1个月,朱萍意识到,这份安逸的工作太不适合自己的个性了。
“那就再跳吧,不跳几次是失败的人生”,有了第一次的经历,朱萍对换工作已经感到无所谓,她套用张楚的歌词:“这是个跳槽的季节,来吧,让我们跳跳跳”。
现在的朱萍,已经坐在某著名公关咨询公司的办公大厅,但她毫不隐瞒自己的“野心”:“有好的机会,我随时准备再次起跳。”
小谢和朱萍的行为在其同龄人中并不“另类”。在朱萍的同班同学中,几个月里跳过三次以上的有四五个,跳过一两次的就更多了。
据记者了解,北京大学中文系2001年毕业的男生中,80%的人在半年之内已经跳过至少一次。
人力资源专家建议:工作一年后再考虑起跳
刚刚毕业就频繁跳槽,在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眼里,是不可理解的行为。而在去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当中,此风来势之猛令人震惊。
对此,人力资源专家罗赢认为,毕业生在就业后短时间内频繁跳槽是多方面原因共同造成的。从学生本身来讲,由于大学生对社会需求了解不够、对自我估计过高和对工作想像过于单纯等原因,第一次择业准确性很小。从学校方面来讲,尽管高校都有就业指导服务,但由于教育体制等原因,校方对学生接触社会的引导不够,并没有很好地为学生就业搭建桥梁。从用人单位方面看,由于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国”字号企业要人少,而民营、私企往往在待遇、规范度、稳定性等方面不能尽如人意,提供给毕业生的“好”机会相对较少。
罗赢说,以前人们对“跳槽”通常抱有很大的心理压力,即使择业失败也会暂时“委屈”自己,因此很少出现刚刚就业就频繁跳槽的现象。而目前的现象是青年人自主意识回归的表现,他们把有计划的跳槽看做一个逐渐改善个人生存环境的过程,表明现在的年轻人规划自己职业发展的意识很强,主动将自己置于流动的市场化的竞争状态,这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而浩竹猎头中心的猎头部经理王长江更多地用消极的眼光看待这一现象。他把频繁跳槽比做个人未来前程的自杀行为。他认为,跳槽人数和频率骤增是“物极必反”的结果:现在的年轻人不认同僵死的人才机制,于是走向了极端的反面。
王长江介绍,猎头公司向来把频繁跳槽的人剔除于人才库之外,高位、高薪绝不是频繁跳槽的结果。他们曾做过一项统计:在32到38岁之间的人中,频繁跳槽的人与其他人相比,薪金方面的比例是1:2。
尽管两位专家分析的角度不同,但他们不约而同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至少应该坚持一年再考虑跳槽,这样既能考验自己是否真的不适合现有的工作,也可以为自己选择更合适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