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实名地址_义乌猎才网_义乌人才网站
本站通用网址_义乌人才市场
>> 义乌人才论坛
简体版 繁体版 英文版
关于猎才 企业招聘 工厂招工 猎头在线 人才库 HRM咨询 院校专区
最新动态 人才求职 技工求职

职业时空

企业库 客户服务 教育培训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人才资讯  >>> 最新个人会员:姓名未填 查看本网数据
 
 
招聘查询
最新加入院校
· 浙江大学
· 北京黄埔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
· 西华师范大学
· 浙江师大
· 华中科技大学
· 西南民族大学
· 北京大学
· 中山大学
· 暨南大学
· 惠州大学
· 贵州大学
参会企业
  ■

IT教育应重在培养复合型人才

IT业在快速发展,各国对IT人才的需求猛增。由于IT人才的成长远远落后于IT业的发展,全球又不得不面对IT业人才短缺的难题。对于中国而言,情况更为严重,IT人才的缺乏已经制约了我国IT产业的发展。如何解决我国IT教育普遍存在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IT人才乃当务之急。本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北京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向群,南京邮电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顺颐,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何炎祥教授,请他们发表看法。  陈向群: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北京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系统软件与操作系统、智能传感系统软件等领域,曾参加和负责多个软件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张顺颐:南京邮电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无线电系,其后在山西太原无线电工厂工作。1977年调南京邮电学院工作,历任计算机原理教研室副主任、教研室主任。1991年任学院科技处副处长,1992年组建南京邮电学院通信技术开发部,任总经理,兼任南京邮电学院通信网络技术研究所所长。  何炎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主持和主要承担科研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近20篇论文被EI、英国科技文摘、俄罗斯科技情报文摘等索引和摘录。出版著作和教材15本,曾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和优秀学术论文奖4项。  IT教育距一流尚有差距  记者:随着IT行业的发展,各种IT人才蜂拥而出,高校和各种社会培训班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请您谈谈贵校在IT人才培养方面的情况及目前的就业情况。  陈向群:就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本科毕业生的情况来看,每年大约有14—15的本科学生出国。无论是国外大学还是外企,对我系本科毕业生的反映都很好,我还没有听说有毕业生不能胜任他们的学习或工作任务的。我系直接参加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工作的情况也相当不错,用人单位的反映也比较好。相当一部分本科生留在本校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至于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一直是很好的。这一切说明,我系有关人才培养的方针和具体措施大体符合各行各业对我系人才的要求。  但是,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不等于说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已经做的很好。我们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我们毕业生的总体水平距离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这个差距还需要我们进行若干年的艰苦努力去缩短,不是短时期能够弥补的。  张顺颐:由于IT行业的最重要的体现要素是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特别是压倒竞争对方的核心技术,而这些知识和核心技术又是由人才掌握的,是依附于人才的,这就造成在IT行业里更多的显现了因为人才流动而导致企业的振兴和衰败、发展和落后。因此人才问题成为IT行业最突出的问题,也就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目前我国在IT人才的培养方面,主要是依靠高等院校,其中大量是本科生,少量是硕士生,博士生则更少一些。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设置的计算机专业有420多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有340多个,通信工程专业有240个左右。硕士研究生专业和博士研究生专业方面,与IT科学技术和产业相关联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和专业数量,由于目前我国对于硕士点和博士点的设置有严格的评审程序和比较高的要求,因此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中与IT有关的专业数量要少得多,博士研究生专业中与IT有关的专业数量就更加少一些。但是,由于目前社会对于IT人才的需求量远远大于高等院校的供给量,是首屈一指的短线专业,这就造成IT专业人才的供应严重不足。目前我国一部分高校有大上有关IT专业的趋势。我院近年来就不断接待有关高校的来访、联系,要求提供我院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参考书目,甚至实验设备的型号和实验课程的安排。还有的高校利用各种关系,送教师来我院培养,或聘任我院的退休教师作为骨干,以便尽快设置相关的专业。这些高校中有在全国排名极前列的著名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也有刚刚组建和升格的本科院校和新设置的高职院校,当然也不乏具有比较悠久办学历史,具有相当实力的名牌或是重点大学。与此同时,我院的许多教师也成为目标,以致我院的不少退休教师业成为其它高校竞相聘任的“香饽饽”,被邀请到其它新设置专业的院校去上课。  南京邮电学院是一所围绕通信、信息、电子、计算机等科技而设置的高等学校。学校从1942年培养战场通讯员、机要交通员的山东战邮训练班算起,迄今整整六十周年了,从1958年升格为普通高等学校至今,也已经四十三年了。六十年来,南邮上了三个台阶:1958年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为大学,办起了本科、1978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1998年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开始独立自主地培养博士研究生。不知是偶然或是巧合,南邮每二十年上一个台阶,而每上一个台阶,就标志南邮的实力和水平又得到一次提高。目前南京邮电学院已经成为拥有三个博士点(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十个硕士点,十个系,近二十个本科专业的省属重点高校,学院具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授予权,还有两个工程硕士专业。学院的专业设置主要围绕IT行业,函盖工、理、管、经、文、教等6个学科门类,有在校博士和硕士研究生500多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硕士生500多人,本科生约7600多人,少量专科生,还有成人教育和函授生5000余人的大学。此外学院还拥有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中心。2000年根据国务院高等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决定,南邮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地方为主”的管理体制,学院划转江苏省政府管理,成为我国地方管理的高等院校中惟一一所围绕IT行业设置专业、并且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也可以说是完全围绕IT技术设置专业的地方高校中比较有实力和水平的高校之一。  近年来,南邮的本科生招生数量几乎每年以500人的规模递增,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则每年以50人的规模递增。2001年学院招收本科生2760人,硕士学位研究生270多人,只要再经过一、两年,南邮的办学规模就将达到万人以上。  尽管南邮的招生规模每年都有很大的增加,但是由于IT行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所以南邮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是非常好的。学院从前年起,对于毕业生的就业采取完全放开,自主择业,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学校办理手续的办法。毕业生每年的就业形势远远好于其它专业院校或综合性院校。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去年发布的江苏省各高等院校(包括在江苏省的教育部直属高校、部委属院校和江苏省地方所属院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就业情况统计,2001年南京邮电学院以本科生就业率99.6%、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以100%,双双名列江苏省各高校的榜首,引起社会的关注。多年前我国没有公布大学生和研究生就业率统计数字的惯例,但是据了解,南京邮电学院多年以来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直比较令人满意。这一点可以从南京邮电学院本科和研究生的录取分数多年以来居高不下,往往大大超过各省划定的重点高校录取分数线这一点得以佐证。  何炎祥:武汉大学在IT人才培养方面有多学科的优势和良好的环境,现有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学院、遥感信息学院、测绘学院、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和GPS工程中心等单位,分别培养计算机、(光)电子信息、网络、软件、信息安全、3S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IT人才。  仅计算机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近2500人,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700多人,其他各类学生约3000人。计算机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一直都很好,目前也不错。而且,学生的学历越高,就业情况就越好,待遇也相当丰厚。 重在培养复合型人才   记者:目前,全世界IT人才都处于短缺状态,而中国的情况尤其严重。您认为哪些方面的人才较受欢迎?应当重视哪些方面的交流和个性化发展,让学生成为IT界的有用人才?   陈向群:对整个中国的IT业来说,优秀人才非常短缺。我个人的感觉是,不仅缺乏高级软件人才,而且缺乏高级硬件设计人才,更缺乏复合型高级IT人才。   所谓复合型IT人才,我的理解是应该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精通IT领域软件和硬件基础理论和设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是在IT科学技术领域内部的复合型人才。第二类是精通IT软硬件基础理论和设计技能,同时又精通其它某一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是IT领域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第三类是掌握IT领域软件和硬件基础理论和设计技能,同时又具有良好的管理理论基础和技巧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是IT技术领域与管理领域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一个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不可能把上述各类人才的培养任务,都担当起来,我们的重点是培养创造型人才。我认为,作为北京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研究、发展、设计和制造计算机系统”的人才,简单一句话,培养IT领域的创造型人才。   我们国家目前缺乏大量的应用型、实用型的IT专业人才,但从深层次看,国家目前最缺乏的是掌握了当代计算机前沿科学技术的、能够创造性发展和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高技术领域的落后,实质是人才的落后,是人才培养的落后,是缺乏创新人才的落后。作为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大学,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现实的落后局面,从观念上奋起图新。   从培养“研究、发展、设计和制造计算机系统”的人才目标出发,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和系的领导瞄准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准,一直在组织教师规划、设计、调整和更新相关的课程体系,并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使学生打下“研究、发展、设计和制造计算机系统”的坚实理论基础和实际研究的能力。从最近几年的教学效果来看,学校和系领导在面向21世纪的教学改革工作中,做出的决策以及所采取的措施,获得了明显的成效。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尽管我们努力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受到从事研究和发展计算机学科的良好的素质教育,但是将来真正成为国际计算机科学技术界的一流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肯定是极少数,是凤毛鳞角。那么是否就应该说培养目标错了呢?不能。尽管我们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从事的是应用系统的研究或开发工作,但是,在工作实践中,他们在学校中打下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他们所受到的良好的素质教育,是在长期发挥作用的。他们中的多数正在成长为所在单位的优秀人才。从我系毕业生在国内外受聘用的情况来看,从他们在不同工作岗位上日益所承担的重要责任来看,已经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我们培养目标的定位价值所在。   我们不能因为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中必然出现的,人们对就业、对金钱的急功近利的短视,就放弃我们对“创造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追求,而去迎合市场经济的海洋中的某一股潮流。如果我们稍微仔细的观察一下国外的教育体制,比如美国或者欧洲各国的教育体制,就会看到他们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重视程度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从整个国家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来看待人才培养的问题,作为国家投入重资,举国委以期望的学校,必须而且责无旁贷的承担起培养“创造型人才” 的重任。如果经过努力,我们新的、不断改进的课程设置体系和其它教学措施仍然不能在今后十年至廿年中,为国家培养出世界一流的“研究、发展、设计和制造计算机系统” 的人才,那真是我们从事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人们的最大失败和悲哀。   面对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学科和越来越细的专业分工,我认为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面对科学与技术飞速前进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巨大变革时,具有一种透过变化看趋势、透过技术抓原理、从而把握整个学科发展脉搏的基本素质。   有了这种素质,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应用岗位上,就会站在对计算机学科的发展趋势的把握上,游刃有余地、自主地学习掌握工作所必须的新原理、新技术、新工具,而决不会被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产品迷惑。他们决不会因为在学校里没有学习过,就不知该如何下手为好。有了这种素质,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研究岗位上,就会主动的抓住所从事的计算机专业领域每一时期的发展趋势,创造条件,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而不会人云亦云,只会做一些修修补补的、没有创新精神的、也不知应用前景在何处的学术论文。   当然这种透过变化看趋势、透过技术抓原理、从而把握整个学科发展脉搏的基本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需要贯穿到各个课程的教学中去。这种基本素质要通过每一堂课,每一个实验来潜移默化的培养,不是几句标语口号就能培养完成的。   张顺颐:南京邮电学院在各级各类学生的培养中,一直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勤奋、求实、进取、创新”的校训,因此学生的质量比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我们在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体会到,尽管IT专业的人才非常紧俏,但是社会欢迎的是人才,而不是平才,更不是庸才。在社会上真正能够立足的,有竞争优势的还是思想优秀、责任心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比较强的开发和动手能力,外语和计算机水平比较高,团队合作精神比较好的优秀人才。因此我们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通过种种措施把握培养的质量,使得南京邮电学院的毕业生、研究生在社会上始终得到承认,具有比较好的口碑。   多年来,在南京邮电学院始终有这样的口号:育人为根本,质量是生命。在这方面,我们比较成熟的作法是在扩大学院办学规模的同时,即时加快学科和专业的调整,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紧紧跟踪IT技术的发展趋势,大力加强与IT企业的联系和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道路,努力培养适应IT产业飞速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例如,我院尽管已经有比较长的办学历史,各方面业有比较成熟的经验,但是为了适应当前电子、通信、信息、计算机等学科发展极快、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也快的特点,我们仍然坚持对于教学计划四年一大改,两年一小改。每次对于教学大纲的修订,我们都坚持以教育思想和有关文件的学习讨论为先导,坚持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学院的实际来进行。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强调从三个阶段来提高人才的素质和培养水平:通过扎实的基础课奠定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通过宽口径的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工程能力;通过与IT企业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培养初步掌握通信网络或是跟踪信息技术发展的人才。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我院从长期形成的本科教育阶段的“三个平台”来加以保证。即公共基础平台:建立全院各专业统一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和相应的实验教学平台;按照通信与信息、计算机、管理经营学科划分的的专业基础教学平台;以及专业教学平台。同时注意培养熟练掌握通信和信息、计算机技术,又有一定管理知识和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与此同时,我院由于长期在邮电系统内办学,实验条件和教学设备是非常雄厚的,非一般的设置有IT类专业的院校可比。例如,在邮电企业和其它设计、制造企业的支持下,我院目前已经拥有四台局用程控交换机,两台模拟的移动通信交换机和基站,一台GSM移动通信交换机和基站,两套先进的、速率可达到10G的SDH光同步传输设备,还有PCM传输设备、ATM交换机,可以组成自己校园的实验通信网,更拥有先进的路由器和高水平的校园网。这一点在国内各普通高校中可以说是远远领先,在众多相关专业的院校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何炎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全世界IT人才都处于短缺状态,中国的情况的确不容乐观。我认为信息安全人才、网络人才、软件人才较受欢迎。信息安全涉及到国家的政冶安全,军事安全以及经济安全等诸多方面,因而,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将倍受关注。随着网络覆盖面的拓展,网络人才的需求量必将越来越大。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研制和开发、软件质量认证和评测,以及各类软件应用人才仍将大受欢迎。   培养复合型IT人才应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校与企业(公司)的互动,国内与国际的交流,不同学科的交叉;更新实验设备,改善实习环境;宽口径,厚基础;加强适应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进一步完善IT教育体制   记者:IT人才是中国IT业发展壮大的核心力量,但中国的IT教育现状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我国正规的IT教育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另一方面,应运而生的一些培训机构在教材、课程设置、学习周期、认证机构的选择方面却各不相同,质量也良莠不齐。对此您怎么看?究竟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陈向群:我在这里只能就软件人才的有关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一是导入产业机制。面向国际市场需求的大量软件开发人才,不能只靠普通高校来培养。应该导入产业机制,制定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单独或者与高校兴办一批产业化的软件人才培训机构。这些产业化软件人才培训机构以专门培养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软件开发人才为目标,从而扩大培养规模,加速软件人才的培养。划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承担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任务。高级软件人才,如系统工程师,主要由重点高等学校培养。基础软件人才,如软件工程师和程序设计员等,主要由普通高校和大量的产业化培训机构培养。而信息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则是所有学校的培养任务。   二是办学多种模式。办学多种模式是指,国家对办学主体单位的性质,不作限制,普通高校可以参加软件的人才培养,成人高校也可以参加。国有企业可以申请兴办软件人才培训机构,股份制企业和私有企业也可以申请兴办。在统一政策的引导下,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企业都可以发挥各自的积极性,采取各种方式参与到软件人才培养的事业中来,以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但是,无论哪一种办学机构,都必须按国际软件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明确各种类型的学校和培训机构的不同培养目标,实行分层次培养。并且在入学要求、课程体系、资格认证、专业教师和设施要求等方面,由国家指定的权威机构实行严格的统一管理。   三是招生不拘一格。招生不拘一格是指,为了最大限度地培养软件人才,为有志于从事软件开发事业的青年人提供机会,进入软件人才培养体系接受培训的人员的入学资格应该不拘一格。接受培训人员可以拥有各种学历层次,他们的原有专业背景可以多种多样。   四是强化师资队伍。为了保证软件人才的质量,师资队伍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应该创造条件,让承担软件人才培训的教师,经受严格培训和国际软件公司实际工作的训练。在此基础上,承担软件人才培训的教师应该通过统一的考试认证并获得任职资格之后,才能开始软件人才的培训工作。   五是统一考试认证。统一考试认证是指,无论什么学校或企业举办的培训中心,都必须经过国家授权的一个权威考试认证机构的认证,然后,才能从事软件人才的培训工作。   统一考试认证的第二层含义是,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都必须参加国家授权的一个权威考试认证机构举办的资格考试。资格考试通过的人员,将获得相关的资格证书。统一了考试认证,就使得导入产业机制,实行多种办学模式,有了统一的规范和约束。统一了考试认证,也就保证了各种办学机构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具有合格的质量水准。   张顺颐:我前面之所以比较详细介绍我院专业设置和办学的情况,就是我们已经注意到,由于IT人才的极度短缺,目前我国大专院校已经出现了大上IT专业这样的趋向。不论条件具备与否,先上了再说。这是很危险的。IT人才短缺,但是用人单位还是会挑剔的,会比较的。不是任何学校的文凭在这个行业都是畅通无阻的。任何高校都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接受竞争。我们常常说,人才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这里实际有两个意思。一是人才培养出来了,不能发挥作用,造成浪费,这是浪费了培养的成本;二是同样化了成本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合格,或水平不高,这同样会造成浪费。当然为这里决不是说新办院校的质量一定不如历史长久的老校。只是想说,培养IT专业的人才,需要一定的条件。决不是找几位老师上上课,就能够办起有关专业来了。   何炎祥:我国正规的IT教育是存在层次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学校存在这几个方面的不足:首先,学校的IT方面教育整体上滞后于IT技术的发展;其次,学校的教学内容较陈旧,教学方法落后,难以赶上IT行业应用的需要;第三,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实验设备更新缓慢,教育设施缺乏,学生难以得到较先进的综合型训练。另外,由于环境,待遇等诸多因素,学校难以稳定有作为的IT人才。   我个人认为,现在的一些培训机构还是很不错的,它们的特点是结合行业和领域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实用型人才。但学校的学科齐全,教育体系完整,成龙配套,有利于培训高素质、复合性人才。若将两者优势互补则对培养IT人才十分有益。 IT人才培养应与国际接轨  记者:IT技术没有国界。入世后,国际化IT教育标准与教育体系将走进中国。请问IT人才培养如何与国际接轨?贵校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上有何计划?  陈向群:我这里仍然从软件人才培养的角度谈谈看法。我认为,无论哪一类学校或培训机构,都应该看到,符合国际软件产业需要的人才的知识结构,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程序设计技能的掌握程度、英语水平和软件工程的实践经验。  一个合格的软件开发人才,至少应该精通一门当代主流程序设计开发工具(目前主要是C程序设计语言 C++和Java),成功地完成过不少于数千行源代码的软件开发任务。没有真正成功的开发经验,不能被认为具有精通的水准。除此之外,作为一名软件开发人才,当然掌握的开发工具越多越好。  当代的软件产业人才,必须有良好的英语能力,这包括能够熟练阅读软件专业领域的英文资料,熟练编写英文软件开发文档以及熟练进行软件专业领域书面资料的中英文对译工作。  软件产业人员是否具备软件工程的实践经验是相当重要的。软件产业人才必须接受包括系统分析、设计、编码、调试和维护等全过程的软件工程实际工作的训练,并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   对于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各个学校和培训机构可以有程度不同的具体目标,但是,如果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有所欠缺,那肯定不能适应国际软件企业的要求。  目前,北京大学和其他一些大学经过教育部的批准,正在筹备软件工程学院,这将是培养符合国际软件产业需要人才的新型学院。这类新型软件工程学院的出现,将会对我国软件人才的培养工作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张顺颐:我国加入了WTO,教育也作为服务行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也迎来了挑战。中国的本科教育就其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来讲,并不比世界上其它国家差。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强于外国同类型或同水平的高校。但是我国的大学由于条件,特别是实验和科研开发的条件上相对比国外同类型大学稍微差一些,毕业生普遍的存在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和动手能力不太强的弱点。而IT行业又是实践性极强的行业,它需要的是能够在实践中开发和创造出新的材料、新的工艺、新型的器件、新的系统和新的设备、新的通信网络和通信方式,以及更合适的算法、语言和程序等等。总之一句话,IT行业需要具有创新水平和能力的弄潮者。因此我国的IT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还有许多的工作需要去作,需要去努力。我们需要的是通过各种努力,调动各种因素,开发各种潜力,适应我国IT行业发展,为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提供和输送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何炎祥:重视师生知识结构的更新和调整,拓宽学科视野,活跃学术环境,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原版教材,实施“双语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主动性;搭建良好的实习环境,学校和一些具有国际背景的大企业、公司合作,让学生进行有机、双向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科研课题。武汉大学正在以一种超常规的教育模式试办软件学院,将为IT人才的培养闯出一条跨越式的新途径。

>> 更多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注册流程 | 广告发布 | 服务条款 | 诚邀加盟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中国外贸 | 网站建设
 
   
免责申明:本站信息均由求职者、招聘者自由发布,义乌猎才网不承担因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技术QQ:7073967 服务QQ:949565518 626037827
公司地址:中国义乌市香山路366号2楼 邮编:322000 邮箱:Kefu@yiwujob.com Info@yiwujob.com
人才网址:http://www.yiwujob.com http://www.ywhr.net 人才猎头信息服务 备案号:浙ICP备20022867号
浙江人才招聘求职平台_专业人才信息网浙江人才、金华人才、义乌人才-皆在猎才网
执行时间:6.609804E+07毫秒
实名网址:浙江人才网 金华人才网 义乌人才网 猎才网 通用网址:义乌人才市场 Copyright(©) 2004-2024 义乌猎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