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加入院校 |
|
参会企业 |
|
|
|
|
|
女大学生走在艰辛求职路上 |
新华网讯,她们是女生,她们是“一般院校”的女生,她们是高校大规模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
度过焦急不安的春节,穿梭于人山人海的就业洽谈会,争取在签约高峰的3月抓住一个机会。她们体验着2003。
我们记录她们的求职历程,了解她们的就业心态,给予她们更多的关注……
不想过多参加招聘会
刚进大四,她便开始关注就业信息,但真正求职时,李晓杰才感觉到形势比自己想象的严峻。她说,自己所学的专业比两年前扩招4倍,就业难在所难免,更难的是不知道用人单位看重什么。自己的专业太专,学校牌子也不硬,同时感到性别成了自己求职的劣势。为躲避就业高峰,很多人选择了考研。
今年春节李晓杰没有回黑龙江过年,她说没回家主要是没买到车票,留在学校静下心来考虑一下求职的事。
整个宿舍楼很冷清,李晓杰说,专门为找工作不回家过年的学生并不多,因为大家知道留下来也没用,不如回家与家人团圆,并求得一些帮助。
同宿舍6个人3个考研,她与另外两个人全力找工作,现在还没有个头绪。李晓杰对找工作表现得很冷静,她说急也没用,年前全班签约的没几个,女生一个没有,只能慢慢找。
她学的是印刷包装专业,历年来该专业的就业情况还不错。虽然一些关于今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信息传来,但在正式找工作前她一直没有太大的压力。尽管自己的学校是一般院校,由于专业原因与重点大学竞争不是那么明显,个人也有点优势,学习成绩不错,是班干部、中共预备党员,心中多少有点底气。不过这些储存的底气在找工作时很快便消失了。
去年11月份用人单位陆续来要人,还没正式踏入社会的她就品尝到了竞争的滋味。三、四个名额,100多名毕业生纷纷抢着递上简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她认为与毕业生人数急增有关。2001年,她所学的专业只有1个毕业班,2002年有2个毕业班,今年有4个毕业班,过去1个工作岗位现在变成了4个人争。很明显,扩招对用人单位是利好,同样是双向选择,主动权掌握在用人单位手中。
李晓杰不准备过多地参加大型招聘会,她说,这对自己没有太大帮助。春节前,她参加一个2003大学毕业生招聘会。那天,精心准备好一沓求职简历,早早约了几个同学,赶到会场。满眼都是求职的学生,看着就眼晕。“大单位”的咨询台前被学生围得死死的,在五、六百个招聘单位中找一家与她所学专业对口的绝非易事,好不容易发现一个对口单位,还是在春节前就到学校招聘过的。这些“熟脸”单位也有点赶场的味道,他们可以在这里招到学历更高、牌子更硬的毕业生,优中选优。也有同学想跨专业求职,人家一看是女生便说工作很艰苦。说一堆好话,将简历递上,对方一看学校是一般院校,就把简历放到了一边。
李晓杰在人群中挤来挤去,挤了一上午,没能投出一份简历,只好垂头丧气地挤出招聘会。出来后,看到一块去的十几位同学都同样表情地聚在那里。她说,自己在回校的路上内心十分失望。
与校外的招聘会相比,李晓杰更看重校内招聘会。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大多曾在学校招过人,对学校、学生更了解,用人条件要求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应聘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得多。
校内招聘会不担心重点院校的学生来抢饭碗,但其他竞争因素又凸显出来。李晓杰说,前不久一家企业来单位要人,听说单位效益不错,她与许多同学一起参加应聘。意想不到的是最后该单位录取了一名很普通的男生,她觉得这名学生与自己相比的优势就在于他是男性。
李晓杰说,求职很复杂,不知道用人单位喜欢什么。学校一名男生学习成绩差,留级与她们一块毕业,大家都没想到他成绩那么差,找工作却比别人轻松得多。后来大家分析说,这可能与这名男生社会实践经历有关。该男生在校外兼职,挺能干的,有的用人单位认为这比学习成绩更重要。
与李晓杰同宿舍的成艳秋春节也没有回家,她说学校考研风气越来越浓,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都在考研,主要是目前研究生就业机会比本科生大。她也为考研准备过一段时间,后来放弃了,现在全心全意地找工作。她的英语六级、计算机三级,但这些与同校的学生相比还行,放在招聘会上再平常不过了。春节前。她在校内参加了几次招聘,有几个满意单位,递了几份简历,但一直没有回音。
记者问她最后找不到工作怎么办,她说自己也不知道。不过相信自己会找到工作的,只是工作满意度不同。本市郊区有几个企业来单位要人,同学们与她一样,反应很冷淡,大家都在观望。山东一家企业来学校招人也很热情,承诺用车接去单位看看,管吃管住,一旦录用月薪1300元,条件不错,有几个同学去了,她没去,她想留在本市。如果工作满意,她可以考虑放弃本专业。
她安慰自己说,根据师兄、师姐们的经验,3月份才是用人单位签约的高峰期,也是找工作的关键时期。
需要一次公平的竞争
像重点大学的学生一样,她们也希望能接受知名企业的挑选,哪怕只是参与,她们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但知名企业多年用人经验或思维习惯,决定了他们很少到普通学校要人,学生主动找上门也被直言或婉言回绝,使一些优秀的一般院校学生自信心大打折扣。方茜就是一个优秀的一般院校学生,是学校推荐到一知名外企实习的3个学生之一,这也是一个可以与重点大学竞争的公平机会。这样的机会太少了,因此她倍加珍惜。
方茜学的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前她从没有为自己就业发愁过,因为按照市场行情,该专业算是一个热门专业,每年华为、中兴等大型IT企业都要大批招人,但现在方茜却轻松不起来。
记者在理工学院4号宿舍见到了方茜。过年时她腊月二十九才回家,一方面是回家的车票不好买,另一方面也是想在学校等等就业的消息。还有几天她在摩托罗拉的实习工作即将开始,她非常珍惜这次机会,于是早早返校。
她们班学生求职情况不尽如人意,全班38个同学,年前签约的只有3个,而且都是男生。她说学理工科的女生比较少,找工作时女生也比男生困难。投简历时,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把女生的简历接过来就压在最下面。而男生去投简历,招聘人员往往当时就会问几句,有时候还会马上就定下来面试时间。
为了获得更多的就业信息,听说哪儿有大学生就业洽谈会她们就匆匆赶过去。到她们学校招人的知名企业较少,只能到其他重点大学寻找机会。
前不久,她与同学去了本市某重点大学举办的招聘会,像其他求职者一样向用人单位咨询、递简历。多数单位都会问她是哪个学校的,得知是一般院校后,就直接告诉她:“对不起,我们招人只要某某学校的学生。”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心中就非常郁闷,难道自己认认真真读了大学四年、取得优异成绩,就被这样一句话给否定了?气归气,招聘会还得参加,多参加一次就多些希望。
方茜说,找工作经受点磨难对个人成长也不无好处,在当前就业大环境下,重点大学目前的签约率也不高,但有的重点大学毕业生手里拿着几个面试通知书还不停地参加各种招聘会,看上去有点“不公”。
摩托罗拉是学校定点的实习单位,方茜到那里也是学校推荐的,她们班只推荐了3个人。实习期从2002年10月28日开始,一直到2003年6月15日。在此期间,方茜要和摩托罗拉的正式员工一起工作,而且毕业设计也要在这里完成,最终能否留下还是未知数。
记者问这样是否会影响她的求职?她说,从信息、时间来说,自己找工作肯定比别人困难些,但学校给了自己这个机会,自己一定好好表现,重点大学学生能干的自己照样能干,而且要更加出色。
多投简历多投出希望
虽然求职的方式很多,但她们还是愿意多参加“赶集式”的大学生就业洽谈会,毕竟到会的用人单位多一些,希望也多一些,还能与用人单位面对面。只是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但是她们往往带着新的希望参加下一次招聘会。
最近的一次就业洽谈会定于上午9点开始,李娜与杨扬等几名同学8点30分就来了,到了后才发现她们还是来晚了,许多毕业生早早就涌进了会场。
李娜带来了十几份简历,希望能多投出一些,毕竟投一份简历就多一分希望。她就读于沈阳工业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由于她想回本市工作,年前在沈阳的招聘会她一次都没参加。她所就读的大学是一般院校,所学专业又是学校的弱势学科,尽管学习成绩不错,但她的期望值并不高,实在不行先找个单位工作再准备出国留学。
一进会场,就看到中国银行的招聘展位。专业对口,又没有性别限制,她挤上前将自己的简历递上去。虽然对方没有对她表示出浓厚兴趣,但只要能接下她的简历就值得高兴。中国银行是不错的单位,她后悔没把自己更详细的简历带来。
李娜与杨扬来到下一个展位,是机电企业,与自己专业不沾边,再下一个医药企业,还是不沾边,一个一个挤上去,发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单位太少了。转了一圈只递出两份简历。不能再拘泥所学专业,只要能找一份有发展的工作就可以,想到这儿,李娜把目光投向与自己专业关联不大的单位。
10时30分,她来到一家新闻单位的展位前,对方告诉专业不限,但需要考试。她问都考什么内容,对方说与新闻采访有关。从没学过新闻采访的她有点犹豫,但这毕竟也是一个机会,犹豫半天她还是递上了自己的简历。随后,她又来到一家电子企业的展位前,对方也收下了她的简历。她又来到一家职业学校的展位前,问对方英语教师需要什么水平,自己非英语专业的能行吗?对方没有答复,她只好走向下一个展台。她说,能做一名教师也不错。
已是中午12时30分,李娜只投出4份简历,与她一块儿来的另一名同学投出10多份简历。虽然被挤得全身是汗,但李娜心中很高兴。她说能投出4份就不错了,并且这4家单位自己都很满意。
与她同来的杨扬只拿着3份简历,最后投了两份,一份投给三星,一份投给巨龙。她说,虽说今年就业形势严峻,但找工作还要慎重些,不想乱投求职简历。
她的慎重是来自对自己的信心。记者从她的简历上看到,大学四年学习成绩优秀、获得院一等奖学金、英语六级、计算机三级、学生干部、主修国际金融、辅修会计,有工商银行实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的经历。她说,现在学生们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在大学期间拼命考各种证书,修第二学位,忙得焦头烂额。
记者问在她心目中怎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杨扬说,高薪并不一定就是好工作,关键是看这个工作能不能对你的发展有帮助。一般而言,知名大企业给个人提供发展的机遇要大得多,但也有例外。前不久,她接到一家保险企业的面试通知,该企业是知名的合资大企业,但他们录取的是外勤人员,这种人员初中文化就能干,大学生去了得不到什么发展,她当场拒绝了对方。
与李娜、杨扬相比,来自山东轻工学院的刘文静远没她俩幸运。她天津的亲戚告诉这儿有场招聘会,她提着一袋个人简历急忙赶过来。到这儿已经11点了,买入场券的学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排了半小时的队终于拿到入场券,这时各用人单位桌前简历大都堆得高高的。她很快就转了一圈,一份简历都没投出去,非常失望地走出会场。她说,她们学校单独举办招聘专场很困难,没几个单位愿参加。平时用人单位到学校要人,学校只向用人单位推荐学生干部、党员。像她这样再普通不过的学生只有靠自己四处“赶会”撒大网捞小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