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人才报报道:高不成低不就 医学本科遭遇尴尬
对于很多人来说,医生是个不错的职业。尤其是农村的学生,似乎家里有个学医的,一家人看病吃药的问题都可以解决了。并且过去有很多人认为,学了医,即使开个小药店生存总是不愁的。因此,医学院的报考者始终趋之若鹜。临床医学专业更是炙手可热,多年来一直“高温不减”。然而,在近年来的就业市场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却遭遇到了极大的就业尴尬。
去年底吉林省连续几场大规模招聘会上,部级、市级三甲医院来招人的也有不少。只是,这些医院对本科生都收紧了口子,普通岗位需求的都是硕士和博士生。
在安徽的一些校园招聘会中,我们也看到很多部级、市级医院除了要求高学历外,也向“护理”等专业的专科生抛出绣球,只有本科生,高不成,低不就,处于尴尬的境地。
业内人士反映,大医院目前需要硕士、博士的现象已是全国皆然,本科生多为麻醉、影像、检验等专业部门接收。其他学历的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否则不予考虑。以后,学历低、水平差的大夫,都将从医疗岗位上淘汰下去。”
那么,医学类的本科生们怎样选择前途呢?他们都去了哪里?他们现在都如何生存?
地方院校毕业生考研成风
虽然不少县级医院也在向本科生招手,但大多不愿意去,而选择考研的路。一些已经走上医生岗位的人士认为,很多地区的县级医疗单位因为没病人,已经被迫“停业”,即使没有停业的,床位也很少,来看病的也大多是些感冒之类的常见病。时间长了,毕业生不仅拿着半死不活的工资,并且长期不看重病人,专业知识已荒疏,竞争力更弱,失业的可能性比刚毕业时还要大。不得已只有考研,而到那时英语等课程早已生疏,加上年纪大了,家庭压力等各方因素,考研成功的可能性却是远远低于应届毕业生,所以与其到时候再考研,不如现在就考研。这是记者在对参加考研的应届毕业生的调查中听到的普遍看法。
记者了解到,目前,考研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最多的选择,考研人多,落选的自然也多,因此连续考几年的也大有人在。
吉大医学院的一位女生告诉记者,学校90%的同学都报名考研,但考上的毕竟是少数,所以很多人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
重庆医科大学的一位毕业生告诉记者,学校绝大多数的同学都报名考研,但考上的也很少,实在考不上,就去做医药销售。
也有一部分屡考不中的人,不得以屈身下嫁基层医院。可在一些地方,基层医院也对他们关了门。为何出现这种怪现象?某市医学院院长曾经搞过一项调查,发现县以下医院的岗位都被一些“赤脚医生”出身的人占据着,正规大学毕业生进基层医院存在一定困难。
那么,就有那么一批人,就业不成,考研不成,就只有在社会上无奈地晃着,或被迫改行。武汉冶金医科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小刘现在呆在一家半死不活的企业职工医院内,一月工资就300多元,甚至还面临下岗的危险。现在考研竞争越来越激烈,英语已经丢了很多年的小刘,想考却又力不从心。改行吧,做什么好呢?小刘一脸的无奈与哀怨:“想当初,就不该考医学院。”
只招7年制硕士生能解决就业问题吗?
为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部分地方性院校不得以开始进行教学改革,那就是不招5年制本科,直接招7年制硕士生。这样做,地方院校的老师们认为学生的学历高了,就业会容易一些。但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专门主管毕业生工作的易本兴副处长却对此表示担忧,他认为,地方院校这样改革,往往会适得其反。因为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有限,如果在短时间内没有解决,则培养出来的硕士生质量将无法得到保证,这样的毕业生到了社会,一经考验,马上就会显示出差距。这样,不仅使自己的学历再次贬值,甚至也进一步损坏了学校的品牌效应。这与目前一些学校盲目扩大本科和硕士生的招生情况是一样的。
要想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实力,只有扎扎实实做好学校各项软硬件措施,才能根本保证学生质量,就业率才能真正上升。临床医学这个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虚”的东西是站不住脚的。
用人单位看重学校品牌
易本兴处长告诉记者,北大医学部2003年共有毕业生850多人,包括本科、7年制硕士和专科生。截至目前,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已达80%以上。易处长称,2003年的就业形势反而好于往年。就本科生的就业状况而言,大多数学生是去了部级、市级、区级单位,去县市工作的毕业生很少,还有一部分是参加考研和申请留学了。除了北京市各大小医院,北大医学部自己还拥有6所附属医院,13所教学医院,这些医院每年都能接收很大一部分学生。
再来看看北京大学医学部近五年毕业生就业分配去向表,就更能证明名牌学校毕业生依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谈到地方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易处长称,医学是个专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对学生真才识学的要求很高。普通地方院校的毕业生有时成绩表面上看起来很高,但竞争能力往往比不过名牌大学的差等生。地方院校的师资力量、实验设备、学生实习机会等条件均无法与名牌大学相比,毕业生的质量当然就不一样。用人单位对医学类毕业生是否是名校毕业,看得很重要。因为学生到了单位,实际能力很快就能反映出来,不同学校学生差别也很明显,因为一旦招到的学生不满意,后面就会很少甚至不招该学校的毕业生。很多单位之所以容易形成“学校效应”(即同一单位上,受重用的都是同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就是因为这个道理。
由此,报考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们又是趋之若骛。例如报考北大医学部、中国药科大学等名牌学校的学生也是逐年增长。在学校办学条件没有相应增加的情况下,名牌大学绝不愿意盲目扩招,由此,高报考率带来的自然就是高落选率。因此,就出现了更多的一年又一年追求名牌大学的艰难考研一族。一名多次考研的落选生就哀怨地向记者感叹:“这样的怪循环已经持续了好几年,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