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在不同场合,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和劳动保障部劳动工资司司长邱小平分别提到了收入问题。
委员们认为,造成当前经济运行中贸易顺差过大、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的根源是国民收入分配存在问题。其中,低收入群众收入增长不快,储蓄率、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
邱小平表示,现在分配中的问题主要是分配关系不合理、分配秩序不规范,特别是企业普通职工的工资收入增长相对比较缓慢。他透露,劳动保障部正和有关部门紧急研究落实中央有关决定精神。目前提高职工工资收入的着力点是提高一般竞争性行业,即非垄断行业企业普通职工的工资水平。
看来涨工资正在进入政府的视野。
涨工资理论上好处很多:促进个人消费,改善社会分配,减少对外贸易顺差……这些好处能不能在一次具体的工资上涨过程中一一实现,还得具体分析。
低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较大,也就是说,每增加一块工资,穷人会更多地用于消费。而且,穷人增加的消费支出通常在境内,更多地付给境内生产商,富人则不一定。其次,据去年波士顿咨询集团的数据,不到0.5%的家庭占有中国逾60%的个人财富。社会中的仇富心理在互联网舆论和暴力犯罪中都有表现,甚至波及到被认为代表利益集团发言的一些经济学家,阻碍了部分领域的市场化改革。低收入人群对住房、医疗、教育等消费价格上涨的承受力不断削弱,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压力却逐渐加大。此时,通过涨工资直接补贴给低收入人群和企业普通职工,稳定的意义更超过促进的效果。
至于涨工资是否有助于减少对外贸易顺差,则不宜寄予过高期望。虽然工资上涨会抬高外贸企业成本,但有数据表明,这些企业向境外买家转移成本压力的能力在悄悄提高。1995年到2003年,以美元计算的服装、玩具等产品价格一直以每年3%至4%的速度下跌。而从2004年起,这一价格走势逆转,变为每年上升 3%至4%,以美元计算的电子产品价格也呈现同样走势。来自美国、日本和欧洲等贸易伙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电子产品的美元价格以往每年下跌6%至 10%,现在已基本不再下降。国内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更显示,自今年年初以来,电子产品的出口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扬。
不过,工资能不能涨在该涨的行业、企业?能不能落实到最需要涨的个人身上?不容乐观。进一步提高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并严格监督执行,会不会反而影响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率?拉高了非垄断行业工资水平,会不会引起垄断行业跟涨、补涨?普通职工拿得多了,高管是不是更有充分理由多拿?这些问题值得政府在动手涨工资前,想清楚。(完) |